台湾:防止性霸凌 学校做的还不够
根据性别平等教育法,各级学校都需设置性平会。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秘书长赖友梅指出,性平会应扩大功能,倡导多元性别概念,以避免性别霸凌事件的发生。
性平事件 从源头防制
目前各级学校虽然都有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但部分学校教师仍认为性平委员的职责就是调查校园性骚扰、性侵案件。但赖友梅指出,性平会的功能其实不只处理性别案件的调查,更可以从源头开始防制,例如倡导避免性骚扰、性侵害以及多元性别等概念,就可以有效从源头减少性平事件发生。
性别平等教育法在修法之后,将性骚扰、性侵害、性霸凌三者放在同一法律位阶,如果当事人遇到这三种情况,都可以向学校的性平会进行申诉。但赖友梅也指出,目前学校对性骚扰、性侵害等概念都相当熟悉,但对性霸凌的了解却有相当改善空间。
性霸凌易被忽视
例如就曾有一位国小男学生,被老师认为娘娘腔,因此每天被叫到辅导室矫正站姿与坐姿。赖友梅指出,许多老师因为不了解多元性别概念,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性霸凌,而一位国小学生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向学校性平会进行申诉。
事实上,根据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统计,超过一半的霸凌事件都属于性霸凌。赖友梅表示,在修法之后,学校的性平会其实可以多进行校园内的多元性别概念推广,就可以从根本上进行预防性平事件的发生。
不过赖友梅也提醒,目前许多学校在性别概念的教育推广层面上,仍着重于性骚扰、性侵害,性霸凌的部分反而是最被忽视的一块。例如学生在学校中因性别气质不同而被霸凌,不论加害人为何,都可以向学校性平会进行申诉。
罚则重恐导致反效果
另外,性别平等教育法的罚则愈修愈重,也可能将导致教师参与性平会的意愿低落。赖友梅表示,尤其在大学层级,许多性平事件的加害人往往会控告性平委员,虽然这类的案子多半不起诉,但对性平委员而言,就得经常奔波在法院之间,对性平委员更是一大负担。
另外,性平法修法后增加了处罚学校的行政罚则,也就是学校有可能被罚锾,如此一来,该校老师如果当性平委员,调查的对象除了同事之外,还有可能是自己任职的学校,极可能动辄得咎。类似的因素,也让部分教师对担任性平委员意愿不高。赖友梅指出,其实类似的状况也有方法可以解决,例如聘请校外的性平委员,就可以避免掉类似的问题。
赖友梅认为,校园性平会的功能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性平案件发生后才处理,性平会的功能也不仅限于调查校园性侵、性骚扰案件。如果学校的性平会平日能多倡导、推广多元性别、身体自主等概念,就可以从源头遏止性平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