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同志挑战文化束缚
图为缅甸仰光一名男子在寺庙祈祷,寺庙要求男男女女举止装扮必须正统。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缅甸,与同志相关的夜店、杂志、甚至一些偏向lgbt人群的电视节目都纷纷蓄势待发,向约定俗成的歧视偏见发起挑战。
夜总会人头攒动、汗水淋漓、震耳欲聋,人们随着眩目的蓝白灯光有节奏的摇晃着舞步,醉醺醺的舞者随处可见。在吧台前,缅甸精英一代的子女们用一叠叠厚厚的、脏兮兮的缅甸钞票购买着“杰克丹尼”威士忌和“尊尼获加”。
然而在双扇门背后,透过起雾机昏暗的浓雾,舞池里一场文化运动正悄然发起。泡吧一族相互摩擦倚靠——女孩靠女孩,男孩靠男孩——跟着角落里庞大的音箱发出的美国嘻哈音乐哼着调儿。
在这么一个仍然将同性性行为定罪的国度里(该项定罪是从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度,当时英国统治该国5千万人口),这样的场景长久以来一直遮蔽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然而,如今缅甸缓慢地开放起来,该国许多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和跨性别人群(lgbt)都希望他们可以结束往日躲在阴影里的生活。
作为一名生活在仰光的缅甸同志,今年33岁的chitoo说道,“我们出游时,总是大家一起的——不论是同志还是直人——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完完全全的同志场所。如果我们设立同志场所,政府就会过来逮捕我们。但是现在昂山素季正努力把人权议题摆到桌面上,而且通过她,我们的声音将会比以往更有份量。”
有些人期望变化会来得很快,其中就包括douglas thompson。他是一名同志权益活动家,15年前成立了lgbt友好性质的旅游公司“紫龙”,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从事缅甸及其他南亚国家的旅游业务。他说,“如果这和印度、中国、或是越南属于同一回事的话……当诸多事情刚刚开始开放时,人们会相互结识,彼此交流。‘同志’只是人们随之带来的一种观点。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对于现今缅甸的多数人来说,它仍然完全陌生。”
活动家们认为,缅甸存在已久的文化束缚(这要拜统治该国长达50年之久的独裁军团所赐),阻碍了许多lgbt人群出柜,因为他们害怕被家庭抛弃,害怕遭警察攻击。
行权方所依据的法律是早已过时的19世纪刑法第377条,该条文将“违背自然伦理的性交行为”定罪,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据aung myo min所述,模棱两可的法律条文还会在一念之间被用来捉捕、攻击并威慑任何被怀疑有“不诡行为”的人。aung myo min来自一家驻在泰国的支持小组——缅甸人权教育中心(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stitute of burma) 。
然而,缅甸的lgbt人群正缓慢地征服失地。去年缅甸有了第一档面向lgbt人群的电视节目“缤纷彩虹”(colours rainbow tv ),该节目每月在线播出一次,专注于缅甸国内乃至世界的lgbt新闻、访谈及专题节目。aung myo min的慈善机构开创了这档节目,预计将在缅甸国内有3,000常规听众,但同时也承认,听众只能局限在那些付得起网络费用并拥有电力供给的人群——缅甸只有25%的人口可以享用国家电网。该机构还出版季刊杂志 《缤纷彩虹 (colours rainbow)》,在缅甸境内免费发放。
对lgbt人群的压迫有着公共健康以及人权方面的后果。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数据表明,缅甸约有24万人为hiv/艾滋病感染者,占总人口的0.6%。但若单统计男性同性恋者,感染者的比例会激增至29%。而据一家常驻仰光的艾滋病联盟估算,在需要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7.6万受感染人群中,只有不到20%的人正在接受治疗。
活动家批判缅甸专制的政治环境——几十年来,封锁的边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可以在缅甸境内运营的国际组织及捐助人的数量。
在仰光工作的一名hiv/艾滋病同志活动家nyi nyi说道,“相比于其他国家,我们现在所获得的国际救援十分有限,同志污名仍然普遍,甚至是在许多捐助机构里也是这样。”
在一个实际上与世界长期隔绝的国家里,相比于在性方面更加开放的邻国泰国,缅甸就显得保守的多了。在这儿,男女都穿棉质长布裙,当地人叫它罗衣(longyi),女人还要忍受煎熬,掩饰她们的肩和胸部。据chitoo说,婚前性行为会另人皱起眉头,传统的信仰才是规范,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就更是如此。他还说道,“人们普遍认为一个男同志是因为和女人在上辈子有过糟糕的感情关系,所以他们这辈子才会 ‘投胎’做同志,作为惩罚。”
据权益组织称,针对lgbt人群的“矫正”行为也很普遍,甚至会使用强奸来对付女同志,而一些家庭则会将同性恋儿子送到寺庙去“纠正”他们的性倾向。
有些名字已被更改,esmer golluoglu是一位在仰光工作的记者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