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禁同性恋(一)
◇ 萨福的情诗
萨福(公元前610-580年)是希腊著名女诗人,写下了几百首歌咏同性爱情和
异性爱情的诗歌,被当时的希腊人称为第十谬斯,女同性恋(lesbian)一词就是源
自萨福居住的勒斯博岛。
380年,那西亚祖斯教皇称她为“污秽的女淫魔”,下令焚毁了她的全部作品。
1073年,教皇格雷高利七世再次下令,公开焚烧本来就已经残存无几的萨福诗作。
至公元十二世纪时,仅有两首完整的诗歌和一些残缺的片段幸存下来。
1897年,考古学家在埃及的古墓群中发现许多被捣碎的纸草,据考证,碎片上
的文字就是萨福的诗歌。在被制成木乃伊的鳄鱼和其它动物的体内,也发现了萨福
的诗作。虽然这些作品经过修复整理后,已获出版,但目前仅存的萨福诗作只有七
百行(其中完整的诗歌只有一首),而她的全部创作据说曾经多达一万一千行。
◇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和诗歌
西斯汀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人礼拜场所,米开朗基罗曾应邀为其创作大型壁画
《最后的判决》,但结果画中大胆的男性裸体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连同性恋诗
人兼色情作家皮埃多·阿莱提诺都感到惊恐万分。1559年,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五年
后,梵帝冈请画家丹尼尔·德·佛尔特拉修改这幅壁画,佛尔特拉于是给裸体加上
了遮羞布,他自己也因此被戏称为“裤衩匠”。1563年,教会通过的道德法规差点
使《最后的判决》遭到全面毁灭,幸亏在一些知名艺术家和贵族的抗议下才使它幸
免于难。
1933年,美国纽约海关查获了一批运自欧洲的艺术书籍,里面印有《最后的判
决》。海关官员从未听说过米开朗基罗何许人也,于是判定这些书籍为淫秽读物而
加以没收。此事张扬出去后,财政部为此蒙羞,马上归还了所有没收书籍。
米开朗基罗也是名出色的诗人。1623年,在他去世59年后,他的侄孙将他的诗
作整理出版。由于米开朗基罗的多数诗歌献给男性情人,因此他的侄孙将作品中所
有的阳性称谓改为阴性,并删去了一些大胆的描写,最后还假称米开朗基罗创作这
些诗歌的灵感来自于好友维多利亚·克罗娜夫人。1960年,在米开朗基罗去世350年
后,他的诗作才被还以本来面目受到出版。
◇ 奥斯卡·王尔德
1895年,王尔德因同性恋获罪后,他的作品在英国被禁,作品全部被移下书架。
1998年,英国政府出资在伦敦大街上设立了青铜雕像《与奥斯卡·王尔德对话》,
以示怀念。
◇ 雷德克利芙□霍尔的《孤独之井》
1928年,雷德克利芙·霍尔的女同性恋小说《孤独之井》一出版,评论家詹姆
斯□道格拉斯就在《伦敦周日报》中声称“宁愿让少男少女们吞吃砒霜,也不能让
他们碰这本书”。这番话使《孤独之井》的销量徒增,但审查局没收了所有印本,
并以淫秽罪对小说提出起诉。法官在公开审判中,拒绝让包括著名作家e.m.福
斯特和弗吉尼亚·吴尔芙等在内的文化界人士出庭作证。虽然法官在判决书中承认,
《孤独之井》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但这方面的成就只会加剧其恶劣影响,因此淫
秽罪名成立。该书于二十年后才在英国被解禁。
《孤独之井》在英国受到查禁的同时,美国的审查单位也没收了八百多份印本,
纽约的发行商还因“散发淫秽读物”而受到逮捕。在法庭上,律师试图从该小说的
文学成就角度进行辩护,并列举了霭理士、肖伯纳和h.g.威尔斯等著名学者和
作家对该书的肯定,美国当时的一些文化界名人也应邀出庭作证,但法官拒绝将他
们的证词纳入考虑,最后在判决书上写道:“此书试图为那些企图捕获社会里的正
常成员的变态者辩护,因此不具备任何道德价值。”他还指出,虽然全书没有任何
淫秽描写,但其主题“却在于使人堕落”,于是下令禁止该书的出版发行。然而,
几个月后,上级法院否决了该项判决,认为该书的内容虽然不令人愉快,但创作本
身并不是一种淫秽行为。由于这场官司在媒体闹得沸沸扬扬,《孤独之井》的销量
大增,共售出了十万册。
◇ 《霍拉提奥·阿尔捷的生平》
美国作家霍拉提奥·阿尔捷(horatio alger,1834-1899)擅长于创作贫民发
迹题材的作品,在十九世纪晚期很受欢迎。阿尔捷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
并偏好青少年男子,他曾经因与当地一些少年有染而被赶出了麻省的布鲁斯特。
阿尔伯特·梅耶斯于1928年发表的传记《霍拉提奥·阿尔捷的生平》中,只字
未提阿尔捷的同性恋,反而说他对轻浮女人情有独钟。六十多年来,这本传记一直
是研究阿尔捷的标准参考书目,但梅耶斯于1974年公开承认,传记中有关阿尔捷的
日记部分都是他本人的杜撰,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掩盖阿
尔捷的同性恋私人生活。
◇ 《儿童时刻》
1936年,根据利丽尔·赫尔曼的话剧《儿童时刻》(children's hour)改编的
电影《这三个人》中,将原作中的女同性恋三角关系改成异性恋三角关系。当时的
电影法规不允许提及同性恋,因此影评甚至不能提及该电影改编自话剧《儿童时刻》。
1959年,美国电影对同性恋内容解禁。1961年,忠实于原著的电影《儿童时刻》,
还原了剧中的同性恋人物,并获五项奥斯卡提名。该片是好莱坞首次在影片中推出
表明身份的女同性恋人物。
◇ 安德烈·纪德的作品
1935年,纽约的一家出版社发行了纪德的自传《如果它死去》,纪德在书中谈
到在自己年轻时如何接受同性恋倾向。该书的出版商因此受到逮捕,并被起诉。幸
运的是,法官虽然同意纪德在书中“暴露了自己的阴暗面”,但自传本身“从整体
看来,并不淫秽”。
纪德于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梵帝冈于五年后将他的所有作品列入了天
主教禁书名单。
◇ 《纽约时报》与戈尔·维多尔
戈尔·维多尔于1948年发表了男同性恋小说《城市与盐柱》。当时的《纽约时
报》不仅拒绝刊登该书的广告,而且拒绝对该书做出任何评论。该报的评论家奥维
尔□普莱斯科特甚至声称,他不会再去理会任何维多尔的任何作品。至到十六年后,
当维多尔的小说《朱利安》发表时,《纽约时报》才取消了禁令。维多尔后来自嘲
说:“要知道,同性恋是我在1948年发明的。”
◇ 《欲望号街车》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原作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杜布娃的丈夫是名同性恋者,
他在性倾向被暴露后,在羞愧中自杀。该剧于1951年被搬上银幕时,当时的电影法
规不允许提及同性恋,因此布兰奇的丈夫被描绘成死于个性虚弱。导演艾利亚·卡
赞说:“即使电影法受到了改变,允许表达同性恋,我也不会将它放入电影中。我
不想看到它,我宁愿选择残废或者虚弱,也不想暗示某种变态。”
《欲望号街车》于1984年和1995年被翻拍两次,还被改编为歌剧,全部恢复了
原作中的同性恋背景。
◇ 艾伦·金斯伯格的诗作
1957年,旧金山警方逮捕了诗人兼出版商劳伦斯·费尔林格迪,因为费尔林格
迪出版了同性恋诗人艾伦·金斯伯格的《狼嚎与其它诗作》。警察局人士对记者说:
“当我说这本读物淫秽时,并不是说它隐含著淫秽,而是说它有著赤裸裸的下流用
词。”但法官最后判定金斯伯格的诗作并不淫秽,并在判决书中写道:“生活并不
被归入一条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也许是从同一个
模子里刻出来的,但所用的模板可能不同。如果一个人只被允许用一些乏味但不具
受伤力的赞美用词进行写作,那么言论自由又从何谈起?作者应该被允许用自己的
语言来表达思维与想法。”
◇ 《紫午》与《天才瑞普利》
1960年,法国将女同性恋小说家的侦探作品《天才瑞普利》搬上银幕时,将男
主角的性倾向改为异性恋,由阿兰·德龙主演。
1996年,安东尼·明格拉执导《天才瑞普利》,恢复了人物的同性恋身份。
◇ 带“同”的词
1959年,美国电影协会取消了实行三十年之久的有关禁止在影片中提及同性恋
的禁令,但学会于次年仍然不允许英国电影《受害者》上演,因为在银幕上公开亮
出了“同性恋”一词。
◇ 同性恋者征友广告
1969年,伦敦著名的地下报纸《国际时报》首次将同性恋者征友广告与异性恋
者的类似广告放在同一栏目,但愤怒的读者马上告诉了警方。警方袭击了报社,逮
捕了该报的三名负责人,并控告他们“企图诱惑读者从事同性恋行为,从而使他们
走向堕落……企图用带有淫秽和可憎含义的广告来激怒公众”。三名负责人都被判
罪。上院也以4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认为《国际时报》的“腐化公众罪”成
立,但对“激怒公共罪“却只字不提,以至使一位评论家风趣地指出:“看来那些
诱使我们堕落的事物并不令人激怒。”
◇ 《乐队里的男孩》
1970年,当影片《乐队里的男孩》上映时,芝加哥、旧金山和波士顿等地的报
纸拒绝刊登该片的广告,因为广告画中的左边站著主人公,上写“今天是哈罗德的
生日”,画面的右面是另一名男子,并标明“这就是送给他的礼物”。
◇ 《夜总会》
1975年,当美国广播公司首次在电视上播映电影《夜总会》(cabaret)时,全
盘删去了影片中主人公布莱恩与麦克西米兰的同性恋情。
◇ 一首有关耶稣的诗歌
1977年,伦敦的《同性恋新闻》刊登了一首题为“敢于自言其名的爱”的诗歌,
描写了一名罗马百人队长将受难得耶稣从绞刑架上放下后,如何对他进行口交。报
社的编辑兼出版商丹尼斯·莱蒙以罕见的“亵渎罪”被起诉,罪则在于对耶稣和
《圣经》的诽谤。在审判中,控方一再将同性恋与恋童癖相提并论,而法官也置该
诗的文学价值于不顾,于是莱蒙的亵渎罪名成立。这是西方社会中唯一一次由法院
来判定亵渎罪的个案。
◇ 罗伯特·马波尔松普的摄影作品
1989年,华盛顿的考克兰艺术画馆展出了同性恋摄影家罗伯特□马波尔松普的摄
影作品。除了他著名的花卉与人体作品外,该展览还包括马波尔松普有关男同性恋
者间虐恋行为的摄影。保守势力的强大压力不仅迫使画馆关闭了该展览,而且引发
了全国范围内的有关国家艺术基金是否应该资助现代艺术的争议,因为马波尔松普
的部分创作费用就是来自该基金。在艺术界的强烈抗议下,考克兰艺术画馆后来对
于关闭的决定做出了公开道歉,解雇了画馆负责人,并在匆忙之下举办了有关历史
上艺术遭到查禁的展览,以求亡羊补牢。
1990年,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不顾警方的威胁,展出了马波尔松普的摄影作
品。在展览开张的第一天,警方袭击了艺术中心,驱赶走所有的参观者,并拍下了
马波尔松普的摄影作品以作为控告证据。艺术中心的负责人丹尼斯.巴里也遭到逮
捕,并以淫秽罪和滥用少儿图片罪受到起诉。经过长达六个月的审判后,巴里和艺
术中心受到无罪开释。一名陪审团成员说:“我不是个艺术专家,也不懂毕加索在
画些什么,但我想那些从事创作的人肯定知道他们所谓的艺术指的是什么。”
◇ 一份关于同性恋青少年自杀的研究报告
1989年,由美国政府支持的一项有关青少年自杀的调查报告表明,同性恋青少
年占青少年自杀率的30%,自杀同时也是同性恋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然而,
当时布什政府的卫生部长路易斯·利文以该报告“破坏家庭”为由,不允许它公开
发表。
◇ 《我们是冠军》
1992年,美国新泽西州克利弗登的圣心学校决定在毕业典礼上演奏英国
“皇后”演唱组的歌曲《冠军就是我们》,但当校方得知“皇后”演唱组的主音歌
手弗莱迪·默库里是名双性恋者并于上年死于艾滋病时,下令拒绝让学校乐队演奏
《冠军就是我们》。一些学生对这项决定提出了抗议后,校方索性取消了整个毕业
典礼。
◇ 《鹤的失落语言》、《同志神父》和《光猪六壮士》
1993年,英国电影《鹤的失落语言》本来有著大胆的男性全裸镜头,但当美国
公共电视台播放该片时,相爱的两男都被套上了短裤。
1995年,英国影片《同志神父》在美国上映时,剪去了一分半钟的同性情爱镜
头。
1997年,《光猪六壮士》上映时,两男接吻的镜头嘎然而止,背景音乐也突然
中断,原来美国发行商为了迎合主流观众,剪去了这组镜头。
◇ 《威尔与格蕾丝》
1998年至2006年,该剧被视为“宣扬同性恋”,一直没能在美国南部的几个保
守州播映,但仍然能够卖到dvd。
◇ 《断背山》
2005年,当《断背山》在全美各地引起轰动时,西犹他州一个原先计划放映该
影片的“犹他爵士”影院临时取消放映计划,在媒体引起轩然大波,反而成为影片
的免费广告。
1960年法国将小说《天才瑞普利》改编为电影《紫午》时,将男主角暗恋的对象从男
性改为女性。
1996年的美国影片《天才瑞普利》恢复了男主角的同性恋身份,并获五项奥斯卡提
名。
1961年的《儿童时刻》是美国影片里第一次出现表明女同性恋身份的角色,获五项
奥斯卡提名。
1961年的英国影片《受害者》直面同性恋者面临敲诈和监禁的生存困境,此片对七
年后英国同性恋非罪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9年的《狼嚎》大胆表述金斯伯格的同性恋经历。
石墙暴动使同性恋受到媒体的一定关注,好莱坞于1970年推出《乐队里的男孩》第
一次将视角探入同性恋社区,通过一个生日派对道出各个男同的不同心态。
影片《夜总会》里的男男与男女三角恋。
同性恋摄影家罗伯特﹒马波尔松普的作品之一。
《鹤的失落语言》将故事从纽约搬到伦敦,剧中父子两代皆为同志。我一直怀疑蔡
明亮的《河流》之灵感是来自该作品。
六位俗男脱衣郎中有两位同志,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原载飞赞网www.feiz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