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英美电影里的同性恋(一):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出,电影业在美国迅速发展。西海岸的洛杉矶由於下雨天少,四季阳光
充足,逐渐受到各大电影公司的青睐。好莱坞迅速成为全球影都。

  然而,当时好莱坞在同性恋影像的表达方面远远不及德国大胆。德国在同一时
期已经拍出《与众不同》与《狱中情》等影片,对同性恋情作为直截了当的描述,
而好莱坞仅是借助娘娘腔人物等噱头来做间接表达,且只是为了增加笑点。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一些宗教组织将之归咎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将
矛头对准了好莱坞。他们敦促各地立法,对上映的电影在内容和镜头上加以限制,
这给电影创作和发行带来了极大麻烦。出於妥协的目的,好莱坞决定实行自律,并
与宗教界人士商讨那些内容不宜在电影中得到表达。《美国电影生产规则》由此生
成并出台,从1934年开始被严格执行。

  规则明确说明影片里不准出现跨种族伴侣形象,同性恋内容甚至不能被暗含在
故事背景里,接吻镜头不能超过三秒,生育、毒品使用和谋杀等镜头则不得出现,
等等。诸如此类的规定等於给予电影工作者一本指导手册,明确告知他们创作的红
线在那里。

  电影工作者只得借助迂回的手法来表达性爱,比如用碰杯和点烟来暗示人物之
间发生了性关系,通过娘娘腔举止和过於考究的衣饰来暗示人物是男同。女同人物
的塑造刚好相反,往往冷若冰霜且衣着单调。
[flash=352,288]http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1ntq1mtgw/v.swf [/flash]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善於巧妙地与《美国电影生产规则》周旋。在《美人计》中,
他将对话穿插在接吻戏里,每个接吻虽然没有超过三秒,但整组镜头则长达两分多
钟。在《夺命索》与《火车上的陌生人》中,他通过人物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其性倾
向。看过《蝴蝶梦》的观众肯定不会忘记那位居心叵测的女管家丹佛斯太太,她则
是希区柯克塑造的女同人物。

注:另参见《美国电影分审查制度的由来与演变》。
(完)


默片经典《莎乐美》(1923)根据王尔德的同名诗剧改编,由当时的默片天后阿拉
·纳西莫娃主演。据传该片的演职员都是同性恋,包括主演纳西莫娃在内。


纳西莫娃曾在史诗大片《红灯祭》(1919)中扮演义和团圣女。


《枭雄喋血记》(1941)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色电影”(film noir),
开创了美国犯罪剧情片的时代。有趣的是,原著作者计划将男主角(右)写成同性
恋,不过在银幕上则由男配角(左)将另一人物演绎为同性恋。再同性恋内容遭禁
时代,《枭雄喋血记》是少有的几部让同性恋人物(左)贯穿剧情始终的作品。


《夺命索》(1948)中,西装上衣口袋中的手帕叠法暗示人物的性倾向。影片中的杀
人犯是一对同性伴侣(中间和右),用手帕的花式叠法来暗示。普通叠法暗示人物
是同异性恋(左)。


1951年,希区柯克在《火车上的陌生人》中,再次通过服装来区别人物的性倾向。
左边式样平常的裤子和皮鞋暗示人物是异性恋,右边花哨和考究的裤子和皮鞋暗示
人物是同性恋。


《蝴蝶梦》(1940)中的管家丹佛斯太太(右)冷若冰霜但居心叵测,她是希区柯
克塑造的女同人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