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我看骆家辉

  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跟踪过骆家辉,也没有研读过他的生平,以下只是我从媒体报
道上得来的印象。

  第一次具体地看到骆家辉,是1997年底他和太太李蒙访问中国回来后,接受美
国公共电视台(pbs)晚间新闻节目的专访。当时夫妇俩提到,他们回到祖籍地
台山时,当地政府给予隆重接待,尤其是孩子们组成的夹道欢迎队伍,令他们很感
动。从当时采访的情形来看,夫妇俩谈起中国之行时,相当动容,尤其是太太李蒙,
眼角差不多快湿润了,但强敛着。

  第二次读到骆家辉,应该是新千年以后的事情。当时共和党为了激发保守选民
的政治热情,正在各州掀起有关设立禁止同性婚姻的宪法修正案。那时候的美国选
民中的绝大多数反对同性婚姻,即使在比较开明的州也是如此,因此一些内心支持
同性婚姻的政治人物也表示附和。当有人试图在华盛顿州推动此提案时,州长骆家
辉虽然没有明说支持同性婚姻,但斩钉截铁地反对该提案,并明确指出它旨在制造
歧视。这番表态在当时的社会气氛下是需要一定的政治勇气的。

  第三次看到骆家辉,是在小布什于2003年1月发表国情咨文后,他作为民主党代
表做出批驳。发表这种批驳的一般是党内基本盘人士,用比较强硬尖锐的政治语言
来阐明在野党的意见。当时民主党正处於政治低谷,而且被小布什和共和党主导的
反恐政策压得万马齐喑。骆家辉的批驳虽然没有任何惊人之语,只是相当于发布民
主党纲领的白皮书而已,但我想很多民主党人看后会有一种“总算喘了一口气”的
感觉。不过我写此文时读到,骆家辉发表批驳后,收到了一些匿名威胁,有的甚至
扬言要取他孩子的命,据说这是骆家辉为什么于2005年在支持率高扬的情况下放弃
第三次竞选州长,理由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一起”。

  骆家辉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后,其出行受到中文媒体和民间的相当关注。我个人
觉得,他在机场咖啡店用优惠券买咖啡,自提行李和在中国国内访问打工子弟学校,
等等,其实在他看来,乃平常之举,并无炫耀或羞辱中国官员之意。当然作为美国
大使,去打工子弟学校之类肯定需要事先筹划和安排,并非心血来潮之举,而他的
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过度解读为附带政治含义。骆家辉即是凡人,同时兼具重要的
政治身份,但要让旁人对两者加以分辨看待和分开解读,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们可以来一番换位思考。假如中国驻美大使在美国时,在机场咖啡店用优惠
券买咖啡,自提行李,并在美国某城内访问某间条件很差的学校,是否是引起美国
媒体的同样关注?我看除了当地的报纸略有提及外,绝不会引起美国的举国关注。
这里面的原因有几个,一个是中国在美国的影响力远远未及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
(诚如中国媒体不会去关注某小国驻华大使访问北京打工子女学校);二来美国的
政治人物出行时基本都是自提行李,访问条件很差的学校乃是家常便饭,但多半是
为选举考量。当然,骆家辉的华人身份引起关注,也是一个原因。再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中文媒体实在找不出其它有实质内容的报道,而诸如买咖啡、自提行李和访
问学校等,写起来容易,有余地可发挥,又讨巧读者。假若要他们谈一下骆家辉与
中美贸易纠纷(骆家辉此前是美国商务部长)的大是大非,那就困难了。

  说起骆家辉有孩子在场时,用优惠券买咖啡,中文媒体对此津津乐道。不过在
我看来,其实普通的美国人更应该从中得些借鉴。美国目前发生的金融危机,原因
之一是很多家庭只懂享受,不懂节俭,以至入不敷出。倒是他们应该多多向骆家辉
学习学习,只可惜他们现在仍然很高傲。

  至於说到骆家辉行事时是否应该向着中国,我觉得这种想法本来就太过天真。
这里我们可以再次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在江苏出生和长大,而祖先五六代之前从
甘肃迁移过来,但此后再没有回去过,此时你上大学时碰到一位甘肃同学,对你以
老乡相称,你会两眼泪汪汪吗?

  中文媒体关注骆家辉,多多少少带了这种一厢情愿。比如我们得知欧美某政要
学过汉语,於是想当然地期望他们行事时会向着中国。对於这种想法,我要用心理
学里的一个名词“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来做提醒,其实就是中文成语
所说的“矫枉过正”,即当事人为了撇清干系,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举一个极端
一点的例子,比如一些本身是同性恋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对同性恋口出恶言,因为
他生怕别人识知自己是同性恋。

  记得二十年前在北京上大学时,英语听力课用了靳羽西的《看东方》系列节目。
在一期节目中,靳羽西采访一位华人社区领袖时问:“华人何时能够成为美国总统?”
对方的回答是:“这个人必须为美国的利益说话,但恰恰是华人身份。”

  当时听到这番话,我感到有些难以置信,甚至觉得有点刺耳。现在在美国住久
了,对这里的移民历史和心态有更多了解后,理解了上述回答的要义。

  至於芮成钢对骆家辉的发问,美国政治人物对此司空见惯,没什么大不了。中
文媒体对此的纠缠不清,倒让我想起不久前郎朗在白宫演奏《我的祖国》后,某些
海外华文媒体刮起的无休止的上纲上线,形同自虐。

  刚写完这篇文章时,查了一下亚马逊网站,没有搜索到任何骆家辉写的自传一
类的书。光从一点来看,我认为他是个很实在很实干的政治人物,这点和希拉利与
奥巴马等人有所不同。我们在解读骆家辉时,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