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李约瑟、中国抗战与英国同性恋非罪化
英语单词gung-ho意为“热情高涨”,它来自汉语的”工合“,是“工业合作社”
的简称,而工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为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
艾黎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1916年随军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位
来自山东的中国士兵对他表示好感,艾黎有了第一次同性恋经历。
此后,艾黎一直对於中国男子念念不忘。怀着这份恋想,他于1927年来到上海,
起初在消防局工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些表达同性恋情的诗句,而中国的贫困
令他萌生了社会改革的想法。1929年发生大饥荒后,他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赶赴各
地从事救济,对中国农民的贫苦有了进一步真切感受,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此期间,他收养了几名中国养子,当他将其中一名养子带到新西兰时,后者遭受
了严重的种族歧视,艾黎对此深感愤慨并耿耿于怀。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艾黎发挥个人专长创建了流动的兵器制造厂,称
之为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这些厂的规模很小,但极为轻便,面临敌人攻击时可
以被快速拆迁,转移后马上重新投入生产。约两千家的工合小厂遍布中国,在战时
成效显著,每月的销售额达两百万美元。除了接受国军的订单外,艾黎还秘密地将
大量武器运给共产党军队。
美国海军上尉艾文·卡尔森当时是艾黎的好友,工合的高效运作令他印象深刻。
1943年,卡尔森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试图(在美国军队里)建立起我在中国所目
睹的协作精神,即专心致志地将设想变为现实。我不止一次地对士兵提到工业合作
社,即工合(gung ho),那就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gung ho一词开始在英
语里传播,后来词义经历了一些变化,现在意为“热情高涨”。
四十年代初,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来到中国,担任位於重庆的中英科学
合作馆主任。李约瑟在剑桥大学工作时,与来自中国的女化学家鲁桂珍相爱,并受
其影响,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几年来一直自学汉语。在华
期间,他游历了战火中的中国,亲身体验到中国国情。他与路易·艾黎都具有浓厚
的社会主义思想,两人一见如故。虽然艾黎被盛传有着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多位情
妇,但他对李约瑟坦言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同性恋身份。李约瑟惊叹工合的巨大能
量,也通过艾黎了解到同性恋与中国共产党。此时国民政府已听闻工合秘密资助共
产党军队之事,艾黎被迫离开了制造厂,但仍然在一个男校担任校长,为工合培养
和输送技术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路易·艾黎一直留在中国,翻译了李白和杜甫
等人的诗词,向外国推介。他还发表了一些颂扬新中国的文章,外界对此揣测不一,
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利用其同性恋身份进行讹诈,也有人猜想中国政府一直以美男相
诱,使他写下了赞美红色中国的文字。
1958年,英国一些学者成立了“同性恋法律改革协会”,协会成员包括著名哲
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著名作家j. b. 普里斯特利,等等。当时因编著《中国科学技
术史》而闻名的李约瑟也是协会的活跃成员之一,这些学者撰文并发表公开声明,
呼吁英国法律取缔对同性恋行为的惩罚。李约瑟坦言,他对同性恋的切实了解来自
十几年前在中国与路易·艾黎的交往。1968年,英国将男同性恋行为非罪化(注)。
1972年,中国与新西兰建交,艾黎被两国政府授予多项嘉奖。1987年,艾黎病
逝于北京,享年九十岁。
注:当时英国法律并不将女同性恋行为视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