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同性恋不利于进化吗?(上) [1月12日,8:33]

同性恋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的好奇,
很多科学家从脑结构、遗传等不同方面探究同性恋倾向的生物成因。
由于行为科学,特别是行为遗传学非常复杂,研究起来十分棘手,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证据充分、说服力强的理论来解释清楚同
性恋的生物成因。同性恋的成因可能有遗传因素,也可能没有,但本
着科学的精神,任何论断都要立足于实验数据,有理有据方能令人信
服。

  同性恋目前在中国浮出水面,对同性恋成因的各种解释也在中国
的大众媒体中相应出现。笔者惊奇地发现,有人认为因为同性恋不利
于物种进化,所以同性恋只有文化成因,没有生物成因,这种明显源
于进化论初学者的观点竟然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受到多处转载。诸
如此类的论断虽然披着进化论的外衣,但实质上暴露了对进化论的一
知半解和对现代遗传学的无知,笔者就在这里剖析其逻辑上的漏洞,
以防止这种论点继续在大众中散布而使进化论流于庸俗化。

  认为同性恋不利于物种进化的人认为,生物个体让自己的遗传信
息传下去的唯一途径是繁衍后代。生物大量繁殖,环境进行选择,能
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存活下来,继续生育,因此适应环境的基因也得
以生存和延续。换句话说,只要是导致个体不育的基因,就不能在进
化中生存下去。因为同性恋个体不生育,所以如果同性恋是靠基因控
制的,那么这种基因就无法传递给后代。同性恋基因不利于物种基因
延续和物种进化,由于其不育的表型,同性恋基因早就被淘汰,所以
今天的同性恋都是后天学来的──这就是新浪网上《同性恋是依靠文
化来遗传的》一文的基本看法。

  以上论点貌似很有道理,但它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将生物和它们的
生存环境割裂开来,这是不符合自然选择法则的。这些人认为,生物
的繁殖能力越强,自然选择中剩下的个体就越多,它们的基因就越有
机会保持下去。打个比方,某老鼠有一基因能让它生更多的老鼠,即
使在一个有猫的地方,它的后代存活得就越多,这一繁殖力强的基因
无疑是自然选择中的胜利者。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老鼠和
猫的关系,即老鼠生,猫来选。生物生活于环境中,又影响着环境,
同时构成环境的一部分,当某一物种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它们的生
存环境会发生质的变化,自然选择中的“自然”会发生改变而选择另
外一套完全不同的基因。再将老鼠来作比方,当老鼠多到了要闹饥荒
的地步,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就不再是猫,而是生存空间和食物的馈
乏。假如有两组老鼠在两个不同的孤岛上,一组有旺盛的繁殖力,另
一组的繁殖力一般,两个岛上猫的数量一样。一开始,能生的那组老
鼠数量不断增加,欣欣向荣,另一组因为猫的缘故,生育力又有限,
老鼠的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在繁殖力强的老鼠的岛上,老鼠多得猫
也吃不过来,最后老鼠多到将岛上能吃的都吃光了,最后在饥饿中自
灭,即使能存活下少数老鼠,但因为起始群体太小,近亲繁殖导致物
种退化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强盛的繁殖力反而造成了自身毁灭。再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岛,那组繁殖力并不强盛的老鼠正因为生育上的局
限,让它们在猫、食物中形成了平衡,从而长期生存了下来。从以上
推理上可以看出,生物既受制于环境,又消耗改变着环境,一个成功
的物种要具备生育能力,但这种能力不能无限膨胀,必须有一定的生
物机制对生育进行限制。

  过份拥挤会降低动物出生率,这一现象可以在理查德·道金斯的
《自私的基因》中找到,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把老鼠放在一个露天的围场里,同时放进许多食物,
让它们自由地繁殖。鼠群的数量增长到某一水平,然后就稳定下来。
这种稳定原来是由于老鼠太多而使雌鼠生育能力减退:它们的幼鼠少
了。这类结果时常有所报导。” 除了生育力下降,生物界有很多剥
夺个体生育权利以保持物种生存的例子,蜜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蜜
蜂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在一个蜜蜂王国里,蜂王是唯一能够生育的雌
性个体,而采集花粉、酿造蜂蜜、建筑蜂巢、抚育幼蜂的工蜂虽然也
都是雌蜂,但由于没有被喂食蜂王浆而未使生殖腺发育,因此一个蜂
巢里的绝大多数蜜蜂都是不能生育的。蜜蜂实际上将群体的主体用在
了资源和能量的搜集,而不是用于生育,这在无形中对生育造成了控
制。蜂王再能生,也敌不过工蜂们一起生,但花粉毕竟十分有限,只
能养活有限的蜜蜂,蜜蜂在进化中形成了让大多数个体不生育的生活
模式,以利于物种生存。同性恋确实不利于生育,但不等于说同性恋
就没有进化上的意义,它会不会是生物主动降低群体生育力的一种控
制机制呢?

  但同性恋的特殊性在于同性恋行为不带有生育的功能,即使同性
恋基因对物种的总体生存有好处,但这种基因如何传递给后代呢?原
因可以在蜜蜂的例子中得到。工蜂由于性腺没有发育而没有后代,它
们采集花粉、构筑蜂巢的能力是怎样遗传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决定
它们采花粉、分泌蜂蜡的基因来自根本没有劳作能力的蜂王和公蜂。
同性恋者的同性恋基因来自能生育的异性恋父母,那么为什么有同性
恋基因的父母却不是同性恋而是异性恋呢?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可以解
释这一现象:

1)基因要起作用必须先被激活,或用专业一些的术语叫表达。人有
五万多对基因,它们编码五万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直接参与发育
和代谢。从基因到蛋白,我们称为表达。哪些基因表达,哪些基因不
表达,是受到严格调节和控制的。同样有同性恋基因,有些人的该基
因受到了表达,成为同性恋,而另外一些人的该基因不表达,他们在
性倾向上就是异性恋。有同性恋基因的父母因为同性恋基因没有被激
活而成为异性恋者,他们的后代也带同性恋基因,但这些后代遇到了
新的环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拥挤或性别比例失常等因素时,会激
发同性恋基因表达,这样的儿女就成为同性恋者了。

2)基因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我们人类每个个体有两套完整的遗传信
息,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假设我们有一种性倾向基因,来
自父亲的性倾向基因是同性恋基因,来自母亲的性倾向基因是异性恋
基因,那么这样一个人性倾向是什么呢?如果他的性倾向是异性恋,
他带有的异性恋基因相对于同性恋基因就是显性基因,同性恋基因就
是隐性基因,同性恋基因和异性恋基因存在于在同一个体中,个体的
同性恋基因就不再起作用。同时具有同性恋和异性恋基因的个体叫作
杂合体。杂合体的父母都是异性恋者,但它们只能将一个性倾向基因
传给后代,如果后代从父母那儿得到的都是同性恋基因,两个隐性基
因凑在一起,在没有异性恋基因的情况下,这样的后代就表现出同性
恋来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