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十年一文铭真识——熊平等谈同性恋的本质

【e行为】在讨论同性恋的本质之前,我们很有必要来重点谈谈什么是同性恋。我常说,我们的性文化是被符号搅乱了的性文化,在同性恋亚文化上,更是如此。我们可以摘录许多关于同性恋的说法,例如“同性恋就是一个男人跟另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同性恋就是肛交或口交”、“同性恋就是一个男子对另一个男子的倾慕”、“他跟那个人搞了一次同性恋”等等,不一而足。要确切说明什么是同性恋,我们首先约定两个词: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性心理。

  同性性行为即同性之间发生的性高潮行为,包括各种方式获得的高潮行为,即以性高潮为目的的同性活动。金西在《金西报告》中指出,同性性行为“有仅是人类性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哺乳动物界中很普遍的行为模式”。辐柯和比奇的研究也证实了哺乳界同性性行为的普遍性。最近科学家对昆虫的实验也证实了同性性行为的无处不在(在果蝇的两个对比组中由于雌雄数目的巨大差异而导致雄果蝇的集体同性性行为产生)。同性性心理,即对同性有倾慕、热爱和思念,并且这种倾慕、热爱和思念伴有性意识,例如对父亲的亲情思念,对男明星的倾慕等。我以为,构成同性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一、具有同性性行为,包括现实或想象的同性性行为(精神分析学家霍妮━━新弗洛伊德代表人物,揭示出人的大脑分不清现实行为和想象行为的区别)。

  二、具有同性性心里。只有当他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称之为“同性恋”。而且,这两个因素只须同时具备,并不要求发生在同一个对象身上。这是由于性行为与性心理的相对独立性所决定的。例如“一个男人跟另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就只含同性性行为,“一个男子对另一个男子的倾慕”或许含有同性性心理。如果说“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之间的恋情”,则是同性恋。然而,是不是他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之后,我们就可以称他为“同性恋者”了呢?回答是:他有“同性恋行为”,我们可以暂时称他为“同性恋者”,或者称他为“同性恋倾向者”,但他不一定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因此,他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因为,从一个人的性发育发展史来看,“同时具备”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如果就其中一个方面而言,则是“经常发生”的(见《金西报告》)。我们从我们儿时的性游戏中可以找到“同性性行为”这个因素,从我们性发展过程的性体验中可以找到“同性性心理”这个因素,事实上人的性启蒙基本上都是从同性开始的。

  所以,“真正的同性恋者”还必须具备下列两个因素的其中之一:一、性指向是同性。即面对同性性交对象和异性性交对象时,自觉选择同性性交对象。二、同性恋的自我认定。即自己确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我们在考察同性性指向时,可以碰到这样的例子:某同性恋者已有二年同性恋史,现已结婚,夫妻和睦,并有子女。但他的性指向是同性的,因为即使他与妻子性交的时候,他身下的妻子也是他想象中的那个“他”。他结婚的目的,主要是迫于父母和舆论的压力,其次他还以此来掩饰他的性指向,或者他是真想要一个子女,但不能因此说他就想要一个妻子。这种做法为许多真正的同性恋者所采用;当然,有些绝对捍卫同性恋权利的激进分子摒弃了这种做法。真正的同性恋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经过治疗来改变其性指向的,即使他与异性性交,用他的话说,就是“精神分析学家教我学会了用阴道手淫”。另一方面,人是自我认定的动物。同性恋的自我认定是一个同性恋倾向者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同性恋者的标志之一。同性恋身份的确立,不是由社会认定和他人认定来决定的,不象其他身份,社会认定和他人认定起决定作用。它是由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定来决定的。但社会认定和他人认定,又容易导致同性恋倾向者的自我认定,结果他成为真正的同性恋者。而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定,是尤其巨服的。

  一个自我标榜的同性恋者(或许他只是个大男子主义的同性恋倾向者)在自我认定之后,社会和他人很快就能给予认同(原因可能是他们觉得自身处于主流文化,很高兴见到他人处于一种不利的亚文化,也就是“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和“优于他人”的本能在作怪,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同性恋是变态的,如果你自己要说自己是同性恋,对他们来说你就是说你自己变态,那他自己就是常态,产生一种优越感,哪一天同性恋这个词象大学教授一样有地位了,我想社会认同和他人认同就不会这么容易,譬如在古希腊伯拉图时代对同性恋的社会认同和他人认同就不是件易事)。然而,一个只有同性恋倾向的同性恋者一旦被社会认定之后,他的自我认定是一个过程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同性恋的一个成因:正值青春发育期的高中生王某,偶与同伴相互手淫被曝光,结果全校师生都知道他“搞同性恋”(这是常常听到的说法,我最反对的就是这种说法,同性恋怎么“搞”,那一男一女不是“搞异性恋”了?),导致同性逐渐与他疏远,异性朋友也觉得他怪,一旦他接触到同性恋者,他很快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事实上,金西揭示人类的性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青春期与同性有过相互手淫之类同性性行为的青少年,青春期后都成为绝对的异性恋。因外也有研究资料表明,有的人是在与真正的同性恋者交往之后才开始固定自己的同性性倾向的,有的甚至是在报刊杂志上阅读到有关同性恋的文章之后并极力靠拢才形成的(当然他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同性性倾向的人,例如为什么有的人在年轻人创业初期都较廉洁,到后来却成了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因为他本来就有贪赃的欲望,只是时机未成熟,一旦时机成熟,如手握大权,一言九鼎等,则原形毕露)。这充分说明了社会认定对同性恋形成的作用(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社会认定,他连自己是同性恋者都不知道,因为传统的压力使他还没有考虑到这一层次)。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复杂,先天有基因说,遗传说;后天有境遇说,文化说,环境说,都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那么,这什么只需具备其中之一呢?注意,这两个因素的其中之一,是在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之后的其中之一,是在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之后才需满足的。一般说来,对于同性恋倾向者,一旦性指向是同性,就很容易自我认定;一旦自我认定,性指向就约定同性。之所以目前对同性恋有一种新疗法━━认知疗法,似乎很有效,是因为他没来得及自我认定的缘故。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同性恋者,依据同性恋的定义,可依据“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充分条件”来执行。如此而来,同性恋就不如专家想象的那么多。

  根据同性恋本身的特点和一些权威的研究,我们认为4%这个指标比较能成立。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把同性恋的本质概括如下:性本能的完美解释是同性恋的自然本质。价值的完美解释是同性恋的社会本质。同性恋是价值解释与性本能解释的结合体。这既是同性恋与异性恋惊人相似之处的根本原因,也是同性恋之所以稳固的根本原因。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本质并不是永恒的,它也是过程的。不同时期的文明,同性恋本质的侧重点也不同。不同的同性恋者的侧重又有不同。官能型同性恋者以性解释为主,境遇型则依据个人的经验又不相同。而真正的同性恋者,往往又是复合型的。所以具体到某一位同性恋者,情形就复杂得多。但众多复杂的同性恋者,他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国内研究者李银河女士指出,同性恋亚文化“外延清晰,内涵独特”,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我们在扩大了的本能中,强调了社会本能,并指出它受着意识、理智和价值的激励。同性恋的价值解释是以同性审美价值为激励的。我们必须承认,性作为一种自然本能在赋予人类的时候,并没有给它指明方向。至于性的生殖性,我们说它是性过程的效应,就象我们打击石头要冒出火花(也就是说,在传统观念的性行为是以生殖为目的,但事实上在人类的性行为统计率中,真正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所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或更低,既然性行为不再以生殖为目的而且人类的性行为方式又是多元的,就不能因此而说同性恋是变态。在这里我要问的是,有了孩子之后,你和你妻子性交的目的是什么?)。过程主义认为,价值在过程中实现,而在目标(或说结果)中体现,这种反映或体现的价值(多指社会价值)是价值解释(多指自我价值)过程的效应。就象打击石头,用力越大,火花就越多,但美的是力,不是火花。而文明则规定了各种效应,并且对它加以奉扬或压抑(如只赞美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或以这种价值为幌子进行滥交)。

  人类很多的追求,实质上是对一个过程的追求,对性的追求尤其如此(例如你要问一个获得世界短跑冠军他得奖时的感受,美国报纸会报道他说他对自已很满意,而中国报纸会说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他的期望)。所以,同性恋很容易被斥责为不负责任。一个人的性本能的完美解释需要一个符合他价值导向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与同性合作的过程,所以他的性选择是同性,此无它。这个价值导向是同性恋与异性恋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全世界同性恋亚文化如此相似的根本原因。现在一些所谓“曝光”的同性恋者,其中大多是具有异性价值导向和变态价值导向的同性恋者(变态这个词在我的哲学体系中属中性词,不含贬义,即“不同于常态”的状态,象左撇子等),有的根本就不是同性恋者(然而国人都把他们当成了同性恋的全貌)。

  国外的一些研究越来越表明同性恋亚文化与专家们所想象的大相径庭,或者截然相反。一方面是由于同性恋文化越来越成熟,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一些研究专家潜心深入的结果。在同性恋文化研究上,专家们的猜想和主观臆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带之而起的是荷枪实弹的深入研究,带着浓厚新自然主义色彩的过程主义研究方法无疑是开启同性恋亚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因为同性恋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主义文化,或者说是人文主义的一个变种。

  在同性恋亚文化价值导向中,有诸多是与人性相关联的,而且是根基于现代文明的痼疾而滋生的价值。文明总是把人性拧成一股绳,强大了人性,又扭曲了人性。所以,同性恋亚文化有很多可取的部分,这些可取的部分,也是同性恋亚文化的动力所在。下面,我们将在《同性恋价值透视及其演生的文化》一文中详尽剖析同性恋。为了不引起误解,我们从同性恋的生物性价值入手,然后重点分析其社会性价值。其中,我们把社会性价值分为以下八类:天性价值、父性价值、母性价值、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异性价值、自恋价值和变态价值。天性价值是同性恋往往与恋童癖混淆的原因;而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则是父性价值与母性价值的反映;大男子主义我们可以想到男性生殖器崇拜和阉割恐惧;很多女同性恋的形成是由于性的挫折和不平等性关系造成或许说明了女权主义的存在;从一些曝光的同性恋者身上,我们的专家早就对异性价值和变态价值作了许多证实和猜想,并力图把它推广;而国内最早最确凿的同性恋调查研究《他们的世界》则得出同性恋的本质是一种自恋现象的结论。

  当然,同性恋亚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不同时期同性恋价值导向不同,对于不同的同性恋者,又有不同的侧重(也就是说,一个同性恋者可能既有父性价值,又有大男子主义,可能还有自恋价值等),而且不仅限于这八大类,然而这八大类可以揭示同性恋亚文化的一个全貌。(熊平等)

  后记:此文完成于1993年,它是我的《过程三论》中的第一篇,处于基础地位(《过程三论》指《过程主义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文主义》1994、《从同性恋权利运动到民权运动》1996、《微观社会主义》1998这三论,以后陆续会与同志们见面),可能比较粗糙,但它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最科学的同性恋定义,1994年大学时曾投过一次给《探索与争鸣》,结果被主编以不同领域为由退稿,由是一直未发。当时写这篇稿子,是为很多所谓的性学专家以“同性恋是变态,可以治疗矫正”为愤而作,而且厌恶疗法、认知疗法大行其道,同性恋的帽子乱扣(这种现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改变),有些只有同性性行为或同性恋倾向的人也被诊断为同性恋,没有矫正就说是儿童时期受了某某待,生了病,矫正了就在所谓的权威杂志上吹嘘。当然,也有工作和做学问严谨的学者,如陈秉中、李银河、张北川三位;而另外一些所谓的权威,如刘某某、黄某某之流我是不大愿意提他们的;可喜的是,十多年过去了,一些国内性学家正在纷纷转变观念,如荣维毅、邱仁宗等,但是,最终同性恋亚文化的好与坏,还需要广大同志携手共创,摒弃不好的,弘扬好的,只有我们自身做好了,才能被主流文化所认同。现在有个别同志的形象已经对整个同志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此我以个人的名义呼吁同志行事,以集体为重。

网站地图